2)第二百零三章 理清关系_明朝大昏君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除了藏书阁内专门负责打扫卫生的人以外,便只有帝王有权力查阅。

  经历了又层层木制书架堆成的高墙,面前的景色忽地变得开阔起来。放置卷宗的屋子虽然也摆满了书架,但比起书籍却又少了许多。

  阳光透过木窗,斜斜地洒进来,染得木架子自成一片灿烂的金色。许多卷宗皆书写在竹简上,若是全部暗无天日地藏在屋里,怕是要捂出一堆黑斑来。故而每到天气晴朗的日子,藏书阁的人便要将阁里的书拿出来见见太阳。

  “如此多的卷宗,真不知道要从何看起。”朱允文随意打量了一番,大致已经明白,木架子上的卷宗想必不止放了本朝的卷宗,定是连带着前朝的也掺杂其中。

  望着这浩如烟海的卷宗,朱允文陷入沉默。

  一瞧朱允文就是不经常来藏书阁的,看着面前的卷宗只能干瞪着眼不知从哪里开始。

  “你们先出去吧。”

  原本在藏书阁内擦拭书架的人听到朱允文的话,一个个地皆走出了藏书阁。诺大空旷的藏书阁瞬间只余朱允文一人。

  待众人离开后,朱允文这才伸伸筋骨,仿佛来到了自己的小天地。虽然这一大堆卷宗看着很多,但只要按着里面的分类分清楚便好。

  等朱允文真正翻开卷宗的时候却是着实犯了难,为了节省书简,每一卷书简上的内容都是简短有力,朱允文在现代的时候,文言文学得可不怎么好,顶多能够看清个大概意思。由于竹简上可以书写的内容实在太过稀少,导致有时候一个人的卷宗足足有四五卷竹简。

  当然也有些人,信息只能了解个大概的,往往一卷竹简也没有写完。

  一般情况,那些由士绅大族推荐上来的官吏一般其身世可考处比较详尽,而那些由科举考试考取功名获得官位的人,卷宗上所记之事往往寥寥。

  朱允文最先翻开的乃是黄子澄的卷宗,此人乃是江西分宜县人,曾伴读东宫,如今乃是翰林学士,当初与齐泰共同建议小皇帝削藩之人便有他一个。黄先生如今年事已高,许多事情虽然有心计量却终究是无能为力。

  大明朝堂上需要的是新鲜的力量,如今的黄子澄已然变成了一个老迂腐,朝堂上主张帝王重查内宫丽妃难产一事的人便有他一个。

  此事最让朱允文烦心,可偏偏黄子澄不自知,硬着臭脾气梗着一条老命,左右不肯松口。

  不仅如此,年前科举中了状元的李查镛便是黄子澄的门生,与黄子澄当真是一脉相承,在面对帝王之事的对策简直如出一辙。此人刚好替了大理寺少卿的职位,与大理寺丞邹瑾一块儿,准备将丽妃一事彻查到底。

  一想到这两人,朱允文额头处渗出一抹汗来。好在李查镛虽然人生而耿直,好在到底是个有真才实学的人。

  在后世与黄子澄齐名的人当属齐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hs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